服務熱線
180-5003-0233
本實用新型涉及分切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分切機倒掛平移式收卷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tǒng)的分切機通常是通過液壓翻轉的方式進行上下料操作。比如中國專利公開號CN2787439,實用新型的名稱為卷筒紙印線分切機,其包括卷筒紙退卷機構、層疊式柔版印刷機構、卷紙分切機構、層疊輸送機構、收紙機構,動力傳送機構、操作控制系統(tǒng)。卷筒紙退卷部分、層疊式柔版印刷部分的機架與卷紙分切部分、層疊輸送部分、收紙部分的機架是各自形成一體的,兩部分的動力傳送機構采用萬向節(jié)連接,卷筒紙退卷部分采用磁粉制動器和氣壓式浮動張力輥,層疊式柔版印刷部分印刷部的主傳動系是螺旋錐齒輪傳動,印組采用網紋輥傳墨,正反面印組分別層疊設置在二列機架立板上的。該實用新型在進行上下料時,使用液壓機構來驅動卷筒臂翻轉實現(xiàn)卷筒的上下料操作。但是,該上下料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由于使用液壓機構作為動力,而液壓機構普遍存在漏油的問題,因此會對機器及機器周邊造成一定的污染;2、該上下料方式在卸卷時,卷徑不同,最終卷筒落到運輸小車上的位置也不同,這樣便需要人工調節(jié)運輸小車的位置,使得卷筒能夠落在運輸小車上指定的位置,使得卸料過程較為麻煩;3、傳統(tǒng)的液壓結構在收卷卷徑增大時,整個膜卷會隨著旋轉支點外移,這樣就造成了膜卷與壓輥之間的接觸點時刻變化,對某些壓力敏感的材料(如PE透氣膜)收卷的效果就會很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現(xiàn)有分切機的卷筒采用液壓翻轉的方式進行卸料,卸料過程中卷筒落在運輸小車上的位置會因卷筒直徑改變而改變,因此需要人工調節(jié)運輸小車的位置,使卷筒能夠落在運輸小車上指定的位置,卸料過程較為麻煩的問題,提供一種分切機倒掛平移式收卷結構,卷筒在卸料時通過平移的方式移動至運輸小車上方,便于運輸小車快速找準接料位置,方便卸料。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分切機倒掛平移式收卷結構,包括移動梁、驅動裝置,所述移動梁兩端通過導軌可移動連接在分切機橫梁上,所述移動梁一側與驅動裝置相連,所述移動梁的下方懸掛有若干組卷筒臂,每組卷筒臂之間可拆卸連接有卷筒。
本實用新型在卸料時,與運輸小車配合。運輸小車上設置有升降臺。當卷筒收卷完成時,移動梁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移動,將收卷完成的卷筒移動至卸料位置。運輸小車行駛至卷筒的正下方,升降臺上升將卷筒托住,然后卷筒從卷筒臂上卸下,運輸小車便可將卷筒運輸至指定位置。由于卷筒通過平移方式移動至卸料位置,無論卷筒的直徑為多大,卷筒落在運輸小車上的位置始終在卷筒的正下方,因此不管卷筒的直徑多大,運輸下車只要行駛至卷筒正下方即可,便于運輸小車快速找準接料的位置,方便了卸料。實用新型在收卷時,壓輥與卷筒的接觸點始終保持不變,而傳統(tǒng)的液壓翻轉式結構在收卷卷徑增大時,整個膜卷會隨著旋轉支點外移,這樣就造成了膜卷與壓輥之間的接觸點時刻變化,對某些壓力敏感的材料(如PE透氣膜)收卷的效果就會很差。因此本實用新型相比傳統(tǒng)的液壓翻轉結構,收卷效果更好。
作為優(yōu)選,所述導軌上設置有與控制模塊電連接的位置傳感器。所述位置傳感器與控制模塊電連接,用于控制移動梁的移動位置,使移動梁能夠準確移動至卸料位置。
作為優(yōu)選,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兩個分別位于移動橫梁兩端并通過電機驅動的減速機,每個減速機上均連接有絲杠,所述絲杠上傳動連接有絲杠螺母,所述絲杠螺母分別固定在移動梁的兩端。所述驅動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通過電機帶動兩個減速機轉動,減速機帶動絲杠轉動,通過絲杠和絲杠螺母的配合,將絲杠的轉動轉化為移動梁的平移運動,從而帶動卷筒移動,實現(xiàn)卷筒的上料和下料。
作為優(yōu)選,所述減速機包括蝸桿和與蝸桿傳動連接的蝸輪,所述絲杠與蝸輪同軸相連,其中一個減速機的蝸桿與電機相連,兩個減速機的蝸桿之間通過傳動桿相連。通過電機帶動蝸桿轉動,蝸桿帶動蝸輪轉動,進進而帶動絲杠與蝸輪同步轉動。通過在兩個蝸桿之間設置傳動軸,這樣便只需要設置一個電機,便能同時驅動連個減速機同步轉動,不僅降低了成本,也保證了兩個絲杠轉動的同步性。
作為優(yōu)選,所述電機為伺服電機。所述伺服電機傳動精度高,運行平穩(wěn),有利于提高移動梁的移動精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平移方式將卷筒移動至卸料位置,無論卷筒的直徑為多大,卷筒落在運輸小車上的位置始終在卷筒的正下方,因此不管卷筒的直徑多大,運輸下車只要行駛至卷筒正下方即可,便于運輸小車快速找準接料的位置,方便了卸料。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3為圖2中A部放大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在上下料時的工作示意圖。
圖中:1、分切機橫梁,2、移動梁,3、卷筒臂,4、卷筒,5、減速機,6、導軌,7、絲杠,8、絲杠螺母,9、位置傳感器,10、壓輥,11、電機,12、傳動桿,13、運輸小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分切機倒掛平移式收卷結構,包括移動梁2。所述移動梁2兩端通過導軌6可移動連接在分切機橫梁1上。所述導軌6設置在分切機橫梁1的上端。所述導軌6位直線導軌。所述導軌6上設置有用于探測移動梁2位置的位置傳感器9。所述位置傳感器9與控制模塊相連。所述移動梁2一端連接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兩個分別位于移動橫梁兩端的減速機5。所述減速機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置有蝸桿和蝸輪。所述蝸桿和蝸輪傳動連接。其中一個減速機5的蝸桿連接電機11。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機9為伺服電機。所述蝸輪上同軸連接有絲杠7。兩個減速機5的蝸桿之間通過傳動桿12傳動連接。所述絲杠7上傳動連接有絲杠螺母8。所述絲杠螺母8分別固定在移動梁2的兩端。通過電機11帶動兩個減速機5轉動,減速機5帶動絲杠7轉動,通過絲杠8和絲杠螺母8的配合,將絲杠7的轉動轉化為移動梁2的平移運動。
所述移動梁2的下方懸掛有若干組卷筒臂3。每組卷筒臂3之間均可拆卸連接有卷筒4。所述卷筒臂3的組數(shù)根據(jù)實際生產需要進行設定。
本實用新型在卸料時,與運輸小車13配合。運輸小車13上設置有升降臺。當卷筒4收卷完成時,移動梁2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移動,將收卷完成的卷筒4移動至卸料位置。運輸小車13行駛至卷筒4的正下方,升降臺上升將卷筒4托住,然后卷筒4從卷筒臂3上卸下,運輸小車13便可將卷筒4運輸至指定位置。所述移動梁2的移動位置通過位置傳感器9進行控制。本實用新型采用電機驅動方式,相比傳統(tǒng)液壓驅動的方式,電機驅動解決有液壓裝置容易泄露液壓油的問題,使得機器及機器周圍更加清潔衛(wèi)生。由于卷筒通過平移方式移動至卸料位置,無論卷筒的直徑為多大,卷筒落在運輸小車上的位置始終在卷筒的正下方,因此不管卷筒的直徑多大,運輸下車只要行駛至卷筒正下方即可,便于運輸小車找準接料的位置,方便了卸料。同理,在進行上料操作時,裝有卷筒的運輸小車只需移動至卷筒臂的正下方,通過升降臺將卷筒升至卷筒臂之間并將卷筒安裝在卷筒臂之間即可。本實用新型卷筒卷徑增大時,壓輥10與卷筒的接觸點始終保持不變,而傳統(tǒng)的液壓翻轉式結構在收卷卷徑增大時,整個膜卷會隨著旋轉支點外移,這樣就造成了膜卷與壓輥之間的接觸點時刻變化,對某些壓力敏感的材料(如PE透氣膜)收卷的效果就會很差。因此本實用新型相比傳統(tǒng)的液壓翻轉結構,收卷效果更好。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技術特征:
1.一種分切機倒掛平移式收卷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動梁(2)、驅動裝置,所述移動梁(2)兩端通過導軌(6)可移動連接在分切機橫梁(1)上,所述移動梁(2)一側與驅動裝置相連,所述移動梁(2)的下方懸掛有若干組卷筒臂(3),每組卷筒臂(3)之間可拆卸連接有卷筒(4)。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分切機倒掛平移式收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6)上設置有與控制模塊電連接的位置傳感器(9)。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分切機倒掛平移式收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兩個分別位于移動橫梁兩端并通過電機(11)驅動的減速機(5),每個減速機(5)上均連接有絲杠(7),所述絲杠(7)上傳動連接有絲杠螺母(8),所述絲杠螺母(8)分別固定在移動梁(2)的兩端。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分切機倒掛平移式收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機(5)包括蝸桿和與蝸桿傳動連接的蝸輪,所述絲杠(7)與蝸輪同軸相連,其中一個減速機(5)的蝸桿與電機(11)相連,兩個減速機(5)的蝸桿之間通過傳動桿(12)相連。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分切機倒掛平移式收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11)為伺服電機。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分切機倒掛平移式收卷結構,包括移動梁、驅動裝置,所述移動梁兩端通過導軌可移動連接在分切機橫梁上,所述移動梁一側與驅動裝置相連,所述移動梁的下方懸掛有若干組卷筒臂,每組卷筒臂之間可拆卸連接有卷筒。本實用新型通過平移方式將卷筒移動至卸料位置,無論卷筒的直徑為多大,卷筒落在運輸小車上的位置始終在卷筒的正下方,因此不管卷筒的直徑多大,運輸下車只要行駛至卷筒正下方即可,便于運輸小車快速找準接料的位置,方便了卸料。
技術研發(fā)人員:許炯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杭州大華工控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18.12.11
技術公布日:2019.10.11